2015年10月26日 星期一

【 香港認為中國經濟轉型需要半個世紀 陳哲認為民主基礎是關鍵 】

中國大陸目前講「經濟轉型」,主要着眼於兩方面,一是改「投資帶動增長」為「內需帶動增長」,一是變「製造業為主」作「服務業為主」。

香港信報財經新聞的特約評論員練乙錚也談中國經濟的轉型,根據「家庭總消費佔 GDP 比例」他認為轉型需要 55 年,根據「服務業佔 GDP 比例」他認為轉型需要 38 年。此外,在投資方面,他談到外來直接投資(FDI)的增幅遽減與中國本地資金的大量流出。再想到上個月談成的 TPP 對中國也是大不利。

練乙錚的宏觀經濟學分析很重要,個人從更宏觀的國家整體結構來看。個人認為民主政治是經濟發展的基礎,缺少這個基礎經濟走不遠。中國對人民洗腦新加坡模式會成功。個人認為中國學不來,新加坡的成功靠很多其它的次要因素,而這些是中國沒有的。此外,個人認為新加坡的經濟缺乏民主基礎,終究是不穩定的。

個人不懂經濟,但自認很懂政治與國家發展。個人認為,台灣經濟的發展最重要還是顧好「使台灣順利運轉的機器」,而這就是民主。個人這個講法和馬克思剛好相反。

下為練乙錚之文:
強國經濟轉型怕要半個世紀
(香港)信報財經新聞 練乙錚 20151026

上周一大陸公布第三季度宏觀經濟數據,GDP增幅 6.9% 乃上次國際金融風暴以來最小的一次;失業率的 5.2%,則是改革開放以來官方最高數字。筆者今年 3 12 日的本欄文章標題有謂「(大陸)失業率今年或超美」,當時的美國失業率是 5.5%,之後拾級而下,10 月初的數字已跌至 5.1%。不幸而言中,其實沒有什麼了不起,簡單線性推測而已,平日有留意經濟新聞的人都會做;稍感意外的是,交叉來得那麼早。當時大陸官方的最新失業數字(「登記失業率」)只是 4.1%,與美國的百分點差距是 1.4,沒想到半年便倒掛0.1

大陸發表數據之後,大批專家出來解說,「6.9% 增幅乃大國最高」、「慢一點、好一點」、「告別 GDP 崇拜」、「新常態下的穩步增長」、「也屬於『7%左右』」、「有利經濟轉型」;總之,沒啥子問題。不料,央行周五便出籠刺激經濟的「雙降」措施:一年期存貸息口俱降 1/ 4厘,銀行現金準備比率下調 50 100 點子。顯然,之前一年之內,央行不下 10 次的降這降那都不管用,經濟一直下行,於是再要出手,起碼要在(今天)中央召開討論「十三五」計劃的首次會議上,讓與會者心裏有實在一點的感覺。

經濟轉型的確困難,便是在政府有形之手可以多出力的半市場經濟裏,無論使出多少板斧,政策也幾乎是無效的,因為市場那一半有其自身的脾性和發展規律。目前大陸講的「經濟轉型」,主要着眼兩個方面,一是改「投資帶動增長」為「內需帶動增長」,一是變「製造業為主」作「服務業為主」(當然還有其他方面,例如提高產業的高科技含量、城鎮人口比例,等等),但這些主要方面的經濟轉型「工作」,10 年前已經提出。胡溫於 2007 年搞「家電下鄉」的消費補貼措施試點;到了 2008 年全球金融風暴發生的時候,就有具體政策全面推行。

大家記得,當時的補貼消費品包括彩色電視機、手機、洗衣機、計算機、空調機、熱水器、微波爐等 15 項。「家電下鄉」之後,其他補貼政策,包括「汽車下鄉」、「家電舊換新」,「汽車舊換新」、「節能產品惠民工程」等,亦於 2009 2011 年間逐一出籠。這些政策執行後,的確很快達到有關產品消費普及化的目標。然而,微觀層次的產品普及化是一回事,改變宏觀經濟裏頭的關鍵結構比例是另一回事;10 年下來,後者變化微乎其微。

下面【圖1】是世界銀行網頁提供的(無版權)資料圖表,顯示的是 4 個國家/地區自2001年以來的「家庭總消費佔 GDP 的比例」曲線(1988-2000年之間的部分是壓縮了的)。在大陸的國家數據庫裏,「家庭總消費」的叫法是「居民消費」,兩者的定義是一樣的。圖內最下面深藍色曲線是中國(不連港、澳、台),由始至終和中國糾纏一起的淺綠色那條是新加坡,居中淺棕色的是南韓,最上面深綠色的是香港。
大家可以看到,「家電下鄉」等多個消費補貼政策實施的20082013年之間的中國家庭總消費佔GDP的比例只是大致持平,幾乎沒有提升過;如果看具體數字,2008年的比例是36.4%2014年是37.8%,亦即6年只增加了1.4個百分點。如果按此速度變化,大陸要趕及在世界上僅僅屬於中等的南韓2014年水平,還需要55(圖中沒有大陸2014年那點,37.8%之數是從國家數據庫網頁上得到的)。

在幾乎所有的中等或以上收入水平的國家/地區裏,最典型的曲線是像南韓那樣幾乎水平的,比例數值則多半處於 50% 70% 之間;像香港那樣,長期在高值平行而後來還可以攀升的,極為罕有。另一方面,30 年來家庭總消費佔 GDP 的比例幾乎一直遞減的國家也是少見,就只有中國(大陸)和新加坡。

由此可見,要在宏觀層面壓縮社會總投資、增加私人總消費的GDP佔比,在短中期而言,幾乎不可能做到;就算是像大陸那樣財力甚豐的國家費盡九牛二虎之力,效果也不過似有若無。問題恐怕不全是經濟的,而很可能也是政治的。大陸這方面的表現和新加坡是難兄難弟,也許並非偶然。

另外一個結構轉型就是服務業的 GDP 佔比要提高,有關的曲線在下面【圖2】,最底部的深藍色那條曲線是中國大陸,其餘由低至高分別是南韓、新加坡、香港。香港的服務業比重偏高不正常,因為製造業徹底空洞化了。新加坡的服務業比重,在 OECD 發達國家裏是相當標準的。中國大陸的服務業比重 10 年來有 7 個百分點左右的增加;但如果按此平均速度變化,要達到新加坡 2013 年的水平,還要 38 【註3】。
由此亦可見,期望中的第三產業即服務業的比重變化,也不是可以一蹴而就的;這個比重的政策彈性也不大。近年大陸在這方面的少許進展,主要是在製造業的相對不景氣底下自然發生的,特別是在 2007 年的景氣峰頂到 2011 年的不景氣谷底之間,製造業出口總值跌了整整一半;最近兩年的年出口總值,也不過是回復到 2006 年的水平稍多一點而已。製造業失去的部分很難再回來,因為那顯然不是周期現象,而是有關的資本和業者大都離岸而去了。製造業沒很好出路,那麼資金流入服務業自然要多一點。也就是說,近年的服務業比重增長,很大一部分是不得已的結果,即是所謂的「necessity makes virtue」。那並不是很健康的轉型。

還有一個趨勢,就是外來直接投資(FDI)的增幅遽減、本地資金的大量流出。導致二者的原因不盡相同,整體效果卻差不多。9000 年代,FDI 的年增幅常常都在 12% 以上;但 2011 年全球金融風暴完結以來,大陸的 FDI 增加速度,年均 1% 也不到【註4】。外來直接投資不是大陸固定資本構成的主體,但這部分資本的技術含量高,單位增值率也高;這方面的資本增幅萎縮,是 2007 年以來 GDP 增幅急促下跌的一個不可忽略的因素。

經濟影響強國地位,地位影響強國心理。過去一些大陸人因為經濟超高速增長,強國心態一時無兩,的確導致一些香港人心理不平衡,恐懼者有之,妒忌者有之,為之傾倒而趨炎附勢者亦有之,而且恐怕以後者最多最嚴重。但那種建立在一時的經濟增長勢頭而沒有其他內涵扶持的強國心態,歸根到底是脆弱的易碎的,只要一個浪潮一沖,就會集體崩潰,到頭來更不平衡的可能就是去年那些最不可一世的人。

不過,崩潰之後的心態朝哪個方向發展,卻很難預料,有可能比之前更凶險更野蠻。然而,那部分曾經為之傾倒而趨炎附勢的港人,則依然會是心態最不平衡的,只不過要多轉一次向,因而多了一重複雜性。唉,何苦呢?

【註3】圖1和圖2(即世銀的各國「家庭總消費佔GDP比例」及「服務業佔GDP比例」數據圖)可在這裏輸入適當的參數資料得到http://databank.worldbank.org/data/reports.aspx?source=2&type=metadata&series=NE.CON.PETC.ZS#。如果用「最終總消費佔 GDP 比例」(即家庭總消費+政府總支出)製圖,得出曲線的相對位置和走勢都幾乎和上圖一樣;中國大陸十多年來的最終總消費佔GDP的比例一直都持平在 48% 52% 之間小幅擺動。讀者有興趣的話,也可自行製作「社會總投資的GDP比例曲線圖」,得出的曲線,上下擺動比較大,但平均數值也十分穩定。

【註4FDI的數據見國家資料庫網頁http://data.stats.gov.cn/easyquery.htm?cn=C01&zb=A060A&sj=2014

練乙錚   特約評論員

網址:

1 則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