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12月22日 星期二

2009年創作的「Better Dead Than Red 寧死不紅」、「今日若不圍城 明日將被屠城」與「拒絕走上統一不歸路」三文宣或刊登於自由時報

2009年12月21日起個人的抗議文宣獲自由時報刊登

2009年12月21日個人創作的「Better Dead Than Red 寧死不紅」、「今日若不圍城 明日將被屠城」與「拒絕走上統一不歸路」三文宣次日登上自由時報,當日個人還宣傳「拒統拒馬統」、「馬在急統 我要拒統」等,有些限定期內有特效,有些今日還適用。

這張有「Better Dead Than Red 寧死不紅」、「今日若不圍城 明日將被屠城」與「拒絕走上統一不歸路」看板的照片於20091222刊登在自由時報,(網址: https://news.ltn.com.tw/news/focus/paper/360471)。此三看板也被美聯社(AP)、大紀元等媒體拍攝。  


2008年馬英九與國民黨上台,台派陷入焦慮與恐懼中,不知能否繼續保住台灣。2009年12月21日晚間低溫降到十度以下,個人與台派抗議團體到台中裕元酒店抗議國共海基會與海協會會議代表,想要包圍陳雲林與海協會人員,或說想「圍城」。在飯店外我們被警察擋下,約三百名警察把我們約一百人抗議團體三面圍住,我們便就地坐下。現場兩位個人的戰友粘小姐與Nancy高舉個人創作的「今日若不圍城 明日將被屠城 如二二八、六四或一八九五」與 「Better Dead Than Red 寧死不紅」二文宣,地面上還可看到「拒絕走上統一不歸路」看板。此畫面次日刊登於22日自由時報頭版。






這個個人在2009年製作的看板,事後考察它是那次抗議第四次江陳會最受記者追逐的宣傳標語。個人留學德國時還在冷戰時代,有時聽到「Lieber tot als rot (寧死不紅)」口號,就是拒被共產黨統治之義,此口號的英文翻譯就是「Better Dead Than Red」。此德文句最早出現在二次世界大戰時,在冷戰時代又繼續流行到歐美世界。在2009年時此句在台灣不具知名度,甚至不為人知。



上兩張戴口罩者皆陳立民(陳哲)本人。



「拒絕走上統一不歸路」個人取材自瑪莉蓮夢露的電影「River Of No Return(大江東去)」,因為那時普遍恐懼馬英九與國民黨把台灣賣掉,會救不回來,怕「走上統一不歸路」。

「今日若不圍城 明日將被屠城」是說包圍海協會與陳雲林是不得已的事,今日如不「圍城」,如個人在看板寫日後就會發生「二二八、六四、一九八五」大屠殺這類的事。

當日個人創作的文宣看板還有「拒統拒馬統」、「馬在急統 我要拒統」等,今日馬英九搶作兩岸買辦,還適用。
當時飯店附近幾條大街都封路,草木皆兵,氣氛肅殺,市民恐懼躲在家裡不敢上街,街上空蕩蕩的,可能有市民想坦克會開過來。當時個人心中充滿悲憤,有時想落淚,準備接受迎面而來時代命運的挑戰。
照片為20091222刊登於自由時報,新聞標題為「陳雲林躲嗆聲 走後門離機場」,記者在這張照片下的文字描述為「儘管寒冷的夜風陣陣吹襲,前往裕元花園酒店抗議的民眾仍不願離去。(記者叢昌瑾攝)」。(網址: https://news.ltn.com.tw/news/focus/paper/360471)。此三看板還被美聯社(AP)、大紀元等媒體拍攝。
數張圖片為美聯社(見浮水印AP)與大紀元(見浮水印Epoch Times)新聞照。

陳立民 Chen Lih Ming (陳哲)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