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10月21日 星期五

《中國沒有哲學 之二》(搜尋中國有沒有哲學與中國沒有哲學)

《中國沒有哲學 之二》

中華傳統文化思想的核心觀念是天人交感或天人合一,個人認為這只是人天生感性內容的對外投射,沒有客觀意義。哲學必須是理性的,只有理性才可能達到客觀性;故中國沒有哲學,只有思想。

「理性、感性與自我研究」陳立民 Chen Lih Ming (陳哲)  21 Oct 2016
20161021


下為三個月前個人發表的類似見解:

中國沒有哲學 之一

中國有沒有哲學?中國只有思想,沒有哲學,因為哲學必須是理性的,而中國傳統的儒道釋理論基本上只是感性的;此處所謂的「感性」是指人天生的動物本性,或人生下時配備的軟體程式。

「理性、感性與自我研究」陳立民 Chen Lih Ming (陳哲)  23 Jul 2016
圖卡製作於 20160723


2016年10月18日 星期二

《「忘名不忘面」現象的解釋》

「忘名不忘面」現象的解釋》

這是個人人都有的經驗,有時我們碰到一位許久未見的人,看到人知道看過,甚至曾有些交往,卻想不起對方的名字。對於這種經驗,大家都接受這是記憶力的與記憶力衰退的正常現象之解釋,也不再追問。個人問:「為什麼對方容貌的記憶沒有一併忘記?」進而個人在此「忘名不忘面」或「識面不識名」現象中,發現有視覺記憶能力與語言官能記憶能力不同步的狀況,因而認為二者各有獨立的或部份獨立的記憶系統;至於此二系統記憶能力的比較,視覺的記憶能力明顯強過語言記憶能力。

陳立民 Chen Lih Ming 陳哲 CLM
18 Oct 2016

2016年10月15日 星期六

《台灣邁向普世價值文化 vs 中國嗜文化如嗎啡》

《台灣邁向普世價值文化 vs 中國嗜文化如嗎啡》

鄧小平提出「具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其「中國特色」實際上只是民族主義與專政的遮羞布。改革開放三十多年後,中國已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但中共政權合法化的問題還是無法解決,習近平不走民主改革的正路,反將「中國特色」深化為「中國夢」與「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這是把民族主義或民族「文化」當成政治救命的「嗎啡」。這其實還是在走清末「中學為體,西學為用」的老路,清國最後亡國。中國富強問題的癥結其實五四運動時陳獨秀已點出,他提出「中華文化開不出科學與民主」的命題,就是換文化之「體」。可惜他與後繼者對此未能深入探討。

既談文化,要問:「什麼是文化?」個人閱讀過數十則中英德文「文化」定義,個人都不滿意,自行對「文化」作如下定義:人類歷史產物中,那些達到普世價值或具普遍效力的部份為舉世接受,這些升級為「科學」(自然科學與社會人文科學);那些未達普遍性標準之歷史「殘留」中的某些部份,該民族的人「感性上」對這些難以割捨,且視為「自我認同」與其社會的集體特徵,這些部份就是「文化」。

基於人「感性」與「認同」的本性,對己身親炙的文化難以割捨,但它是否卓越需事實佐證。人類幾大古文明中個人認為只有歐洲近現代文明具客觀價值,事實上文藝復興、宗教改革、啟蒙運動、自然科學興起、工業革命、民主革命等歷史階段創造了人類史上最大的成就,也成為當今全球的主流。在上述一般史家分期之外,個人認為還有一個「社會科學的興起」階段。自然科學的重要性不需解釋,根源於近現代歐洲之「社會科學」的威力在今日中國最明顯:自從鄧小平採行「資本主義經濟學」之後,中國經濟一飛衝天;反之,中共「拒絕」採行「民主政治學」的「代價」是中國近年花在高壓統治「維穩」上的費用高到超過國防經費,結果中國社會還是處於爆炸邊緣。可見「當代社會科學」的威力。「中華文化開不出科學與民主」;反之,近現代歐洲開出自然科學與社會科學的燦爛花朵,是人類史上最有價值的文化。

中共不能放權,嗜文化如嗎啡成癮,終將自斃。台灣近三十年已建立起「台灣民主主體性」,不但具台灣主體性,也已開拓出理性客觀精神,可擺脫中國糾纏。人的「感性」與「認同」本性不會消失,因此台灣主體文化必然在各處扮演角色。但「文化只是差異,差異不如優異」,台灣更要走上「普世價值與普遍效力知識」的優異道路。譬如在與各國比較時,比受教權、國際人道救援、城市美學、運動休閒環境、棒球等具「普遍價值」的東西,這些其實要比抬出文化特色更吸引人民,也更有益於整體社會。推及自然科學,譬如比醫學成效不比中西醫。台灣是「世界的」台灣。

在兩岸部份,普世價值道路也是我們幫中國人民指出「中國往何處去?」的方向。


「文化理論光譜研究」陳立民 Chen Lih Ming (陳哲) 於 15 Oct 2016

陳立民(陳哲)與蔡英文唯一的合照

陳立民(陳哲)與蔡英文唯一的合照

自蔡英文 2008 年擔任民進黨主席之後,因為個人認為她的路線和個人的相符,故一路相挺。蔡英文的造勢活動個人常到,並在場舉「看板」幫助文宣。個人有許多機會與蔡英文合照,但從未爭取過這些機會,這張是個人唯一一張與蔡英文的合照。

原來蔡英文 2012 總統大選失敗後,她蔡英文自己編了一本記錄選戰的照片集,書名《一直同在. Together Forever:我們和小英一起走過的旅程》。在該書中陳哲在一造勢場高舉自創「小豬感動天」標語的照片,被列為整場選戰收尾照。「小豬感動天」是選戰末期「三隻小豬」運動中,個人的創作,上主流媒體數十次,也讓台灣數百萬人知道。在 20121015 該照片集簽名會上,蔡英文邀請在照片中出現的人到場與她合照,現場好友幫陳哲拍下了這張照。

陳立民 Chen Lih Ming (陳哲)
陳立民 Chen Lih Ming (陳哲)
陳立民 Chen Lih Ming (陳哲)



陳立民 Chen Lih Ming (陳哲)

2016年10月12日 星期三

《 康德的理性概念在道德哲學中比較清晰 (康德論理性)》

康德的理性概念在道德哲學中比較清晰 (康德論理性)

動物有智能,人作為一種動物也具有動物性的智能,雖然人的動物性智能遠超過其它動物的。「人是理性的動物」,理性是人之所以為人的關鍵;人除了動物本性的智能外,還有理性。但是,要分清人動物本性的智能與人獨具的理性是件非常困難的事。

康德的 “Verstand”,英譯 “understanding”,個人認為是「人類動物性智能」,個人譯為「智能」或「動物性智能」。康德本人未能清楚分別「智能」與「理性」。

動物有智能,但無道德觀念。因此在道德學中比較容易區分理性與人的動物智能;同樣,在康德的「實踐理性」中我們比較容易了解「理性的性質」。反之,在知識論中或理論哲學中要區分開人的動物性智能與人的「思辨理性」是比較困難的事;這是問題本身的困難性,也是康德的困難。個人認為區分康德廣義的智能與狹義的智能是必須的。

康德論理性是康德學重要議題,但康德的理性與智能始終在糾結中。康德超過其他哲學家很多,因為他已使用理性與智能兩個主要名詞,或加上 “Urteilskraft”(判斷力),他已用了三個主要名詞,去區分人所具的不同智力。

現代科技創作出人工智能(AI),但人工智能無感情。人有感情,人的感情個人認為屬於人的動物性,且人的動物性智能深受感情的影響。從人的標準去看動物,個人認為動物的感情與智能無法分開。

「理性、感性與自我研究」陳立民 Chen Lih Ming (陳哲) 於 12 Oct 2016
20161012